视环会—环保行业线上展会
当前位置:重工机械网>新闻首页>热点关注

5万亿!土壤修复政策扶持不断,长远前景可观

2020-04-02 09:49:20环保在线阅读量:1472 我要评论


导读:随着政策完善、标准细化、技术升级,土壤修复的行业壁垒将越来越高,未来企业数量增速将放缓,那些早期进入市场的将*受益。

  【重工机械网 热点关注】随着政策完善、标准细化、技术升级,土壤修复的行业壁垒将越来越高,未来企业数量增速将放缓,那些早期进入市场的将*受益。
 
 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,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,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,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,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,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。
 
  总体来看不容乐观,具体来看 :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,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,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,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.1%,耕地土壤污染率接近20%。
 
  2016年5月28日,被称为“土十条”的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颁布;《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》、《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》在2017年面世;2018年发布《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》;2019年1月1日,我国首部专门规范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——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出台……一系列政策强势推动,在环保强监管的巨大压力下,土壤修复市场的大幕缓缓拉开。
 
  数据显示,2013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为13.1亿元,到2017年市场规模增长超10倍,为151.45亿元。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数量也大幅增长,根据中国环联的数据,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,而2017年这一数量增至2800家。
 
  2018年环保行业发展遇冷,但众多细分领域中,土壤修复受到的影响有限,因此在2019年表现十分亮眼。
 
  不完全统计显示,2019年公开招标的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类工程项目约250个,项目金额约100亿元;公开招标的农用地修复类工程项目约20个,金额约4.7亿元;公开招标的矿山修复类工程项目约50个,金额约20.7亿元。
 
  分析机构表示,随着政策法规体系的日益完善,土壤修复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,长远来看,包括场地修复、耕地修复、矿山修复等在内的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空间超过5万亿元。进入2020年之后,随着各地土壤详查的完成,工作重点将转入治理,土壤修复项目有望进一步释放。
 
  提到土壤修复的未来发展,一直以来都有少数的质疑声,其中热度高的非资金问题莫属。对于环保行业而言,“钱荒”一直都是无法绕开的问题。这方面,土壤修复行业解决了吗?答案是,有,也没有。
 
  和废气处理、水处理、固废处理等行业相比,土壤修复相对“年轻”,土壤修复投资比重占整个环境治理总投入不到1%,要知道这个比重在发达国家高达25%。
 
  至于*环保专项资金,从2016年~2019年的情况来看,设立之初高69亿元,后来不断下滑,没有办法提供稳定的资金供给,所以很难满足土壤污染治理巨大的资金需求。
 
  业内人士指出,*层面的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属于财政专项资金,具有一定的限制性,比如资金来源单一、资金总量少、政府严格把控用途、无法有效运用社会融资机制、资金使用效益差、难以达到良好保值增值效果等,那该怎办?
 
  不久前,*、*、*、*、*、国家林草局联合制定《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》,对于土壤修复来说,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。
 
  根据办法,通过设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,可在保证专项资金投入的前提下,缓解政府财政压力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放大资金杠杆,提高土壤修复资金的资金使用效率,并改善土壤污染防控及治理效果,促进全国土壤修复市场快速发展。
 
  可以确定的是,随着政策完善、标准细化、技术升级,土壤修复的行业壁垒将越来越高,未来企业数量增速将放缓,那些早期进入市场的将*受益。
 
  当然,国家层面将会鼓励治理技术完备、资金雄厚、综合能力强的,培养一批有活力并且能持续生存的土壤污染治理的中小企业,真正实现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
 
  编辑点评:土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,与社会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。当前,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土壤修复和土地污染治理等工作,这对于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而言,是一个良好的机遇。环保仪器制造企业可以紧密关注环保动态,提高科研创新能力,向环保领域输出更多可靠的产品。
 
  原标题:5万亿!土壤修复政策扶持不断,长远前景可观
版权与免责声明:1.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重工机械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重工机械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 2.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重工机械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 3.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全部评论

昵称 验证码

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。(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)
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与本站立场无关

相关新闻
推荐产品